自2013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欧洲15国探讨核电领域合作后,核电外交与高铁外交一道,开始逐渐成为能源领域对外交流的主力军。
今年3月开始,中国核电国际合作开始进一步加速。最近数月,国内几大核电集团先后与俄罗斯、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签订合作协议,拟在核电建设、核电站运营和维护、燃料供应等领域展开合作。
核电缘何突然成为领导人外交中重要的一张牌?在核电“走出去”背后,政府的考量是什么?中国核电企业准备好了吗?
两大因素促核电走出去
2013年起,“走出去”逐渐成为核电领域不容忽视的关键词。核电巨头积极参与海外项目竞标,“核电外交”也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新看点。
核电“走出去”从2013年起不断升温,与整个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一方面,各国政府开始前所未有的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由于核电是除了水电,最为廉价、不需要政府补贴的清洁能源,核电出口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核能大国俄罗斯的核电推销颇能体现这一特色,该国的核电出口方包括白俄罗斯、捷克、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均在俄罗斯及苏联的影响力范畴内。逐渐拥有核电自主产权的中国,自然也希望加入全球核电出口俱乐部。
另一方面,核电设备商需要通过走出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2006年起,中国核电进入批量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前,业内一度认为,核电市场发展规模将以每年开建10~12套百万千瓦机组为标志。而福岛事故的出现,迫使高速发展的中国核电建设戛然而止,核电设备商们的年均订单最终定位在4~6套的水平,仅为国内产能的一半左右。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走出去”成为必然选择。
三巨头加快走出去步伐
国家领导人出访讨论核电,为核电企业的“走出去”之路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国核技”)三家运营商的“走出去”脚步也明显加快。
目前拥有全国64%在运机组生产运营和51%在建机组工程建设的中广核,正将欧洲市场作为“走出去”的目标市场。
2013年10月17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就在英国投资建设欣克利角核电站签署了投资合作兴趣函。2013年11月,与罗马尼亚签署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合作意向书,成为该项目的总承包商和将来的运营方是中广核的长期目标。2014年3月26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进一步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工业合作原则协议(ICP)。6月18日,中广核英国办事处亦在伦敦揭牌成立。7月,中广核在法国注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上述重大事项之外,根据中广核资料,该公司已与南非、白俄罗斯、泰国、越南、乌克兰等国签署相关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泰国培养了第一批核电中高级管理人员,与土耳其、英国、马来西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多方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在积极探索与国际主要核电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国际核电市场。
另一家核电巨无霸中核集团同样将“国际化”作为今年的战略重点。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记者明确表示,市场化、国际化是公司的发展方向,今年在海外有两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事实上,中核集团是国内最早实现走出去的核电企业,2000年6月,由中核集团承担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并网发电,恰希玛核电站二期项目也于中巴建交60周年时竣工,2011年开始并网发电。巴基斯坦卡拉奇项目是目前中核集团在海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项目造价95.9亿元,预计6年内完工。
中核集团目前在亚洲、南美、中东地区具有核电合作项目在洽谈,多数处于前期市场培育阶段,在人才培养、小型研究装置设置方面展开前期合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核技与土耳其、南非及英国等地的核电项目保持密切接触,以期输出CAP1400技术,不过尚未有明确重大进展。但国核技依然将“走出去”作为下半年的重点工作,表示将要落实核电走出去战略,加大海外核电市场开发力度,凭借技术、品牌、能力和信誉步入国际市场。
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
纵观去年至今核电“走出去”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核电出口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第一,由企业自宣到外交名片。此前的核电出口基本都是以各核电公司自我宣传为主,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曾明确表示,核电项目不仅仅是经济项目,国家领导人是否支持、支持力度有多大非常重要,外交层面讨论核电与企业自己出去说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在去年11月发布了《关于印发建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方案的通知》,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推动将核电“走出去”作为中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
第二,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一度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显著标志,中广核与国核技就曾在多个海外项目上打擂台。这种内耗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今年1月15日,由中核、中广核、国核技三家核电企业联合发起,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参加,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抱团出海终成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明确方向。
第三,由场外围观到积极备战。拥有核电自主知识产权是各国核电“走出去”的首要条件,而这正是中国核电的最大短板。正因如此,中国核电“走出去”过程中都需要拉上国外拥有技术产权的公司来搭伙竞争,中广核与法国阿海珐、国核技与美国西屋几乎成为基本标配。但近两年,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国产核电技术正被认为将成为未来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军。
中核与中广核联手的“华龙一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在85%以上,安全性能完全符合三代技术指标要求,已得到国家能源局和核安全局的认可。在经济造价上,2800美元/千瓦~3000美元/千瓦的报价也低于首台AP1000和EPR。这也正成为两大核电巨头寄予厚望的海外征战新利器。
“走出去”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出去”虽带来了新的期盼,但对于核电装备企业来说,与其说“走出去”,不如说“跟出去”更为贴切,毕竟装备集团单独出海,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相对于经济效益,市场拓展与产业延伸的意义或许更大。
核电建设的海外出征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去年4月,中国核电企业曾一度在土耳其的一个核电项目上获得领先优势,但最终该项目还是采用了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国阿海珐设计的Atmea1堆型。2012年5月,中广核和国核技分别组团竞标的英国“地平线”核电项目也最终花落日本日立集团。
不可否认,虽然核电“走出去”正彰显出蓬勃活力,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示范电站。不管是在AP1000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AP1400,还是被作为海外竞标标杆的华龙一号,目前在国内都没有示范电站可供参考,其技术过硬和经济造价低依然停留在书面上。没有实例就难有发言权,阿根廷、巴基斯坦都明确表示希望首先在中国看到相关堆型。
其次,技术路线之争恐依然持续。引进的AP1000、EPR,中国自己研发的CAP1400、华龙一号的ACPR1000+、ACP1000,国内核电技术路线繁杂,到底要将哪条作为首选路线,依然没有明确定论。三大自主研发路线背后是中核、中广核、国核技三个“亲生儿子”,选谁舍谁,恐怕短期内难有定论。而可以明确的是,国内技术路线的不确定也让国际客户产生了不信任感。
同时,组团竞标是否有成效有待时间检验。虽然三大运营商在年初成立联盟,要集体出海,但是否可以真正避免自家人打擂台,估计还要有待时间检验,毕竟当年中广核与国核技一度秤不离砣的架势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核电“走出去”,前景光明,路途曲折,在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群雄之中,如何打造中国品牌,中国核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至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核电“走出去”已真正在路上。
信息来源:能源评论